发布时间:2025-09-08 来源: 头条新闻
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2024年9月5日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公开表态,明确拒绝接受外界对中国投资非洲的负面解读。这种立场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对中非合作的刻意扭曲,凸显出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关系中的自主判断力。
这句话不仅是对中非伙伴关系的肯定,更是对全球南南合作模式的捍卫,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基于平等互利的交流框架。
拉马福萨的言论背景源于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机制的深化发展。自2000年论坛成立以来,中国与非洲国家持续推进基础设施、贸易和产能合作,累计投资超过2000亿美元,帮助修建公路、港口和电站等项目。
这些举措与西方援助模式形成鲜明对比,后者往往附加政治条件,而中国强调不干涉内政,聚焦实际需求。2024年峰会,中国承诺未来三年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支持,涵盖农业现代化、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等领域。
拉马福萨作为南非的领导人,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合作的实效,南非电力供应不稳的问题通过中方技术援助逐步缓解,一年停电天数从超过200天降至更低水平,这直接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。
所谓“债务陷阱”说法,主要来自某些国际舆论的炒作,指责中国贷款导致非洲国家无力偿还,从而丧失资产控制权。但数据表明,这种观点缺乏事实支撑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报告,非洲外债中多边机构和商业债券占比达66%,中国双边债务仅占11%。
中国商务部官员在2024年8月发布会中强调,中国并非非洲主要债权人,且已多次豁免贷款,如2022年免除17个非洲国家23笔无息贷款总额。拉马福萨的表态正是基于这些现实,他指出中国投资是互惠的,促进非洲经济增长,而不是制造危机。
这种回应与非洲多国领导人的共识一致,例如博茨瓦纳总统和塞内加尔总统也公开驳斥类似指责,强调中国是可靠的伙伴。
拉马福萨的话语反映了中非关系从援助向投资转型的逻辑演进。早期合作多集中在资源开发,现在扩展到技术转移和产业链共建。例如,南非矿业领域,中企参与但注重本地化雇用,创造就业岗位超过50万,与过去单纯出口原材料不同,现在推动深加工,提升产品附加值20%以上。
这不仅帮助了南非经济多元化,还带动周边国家受益。峰会前,拉马福萨访问深圳比亚迪公司,试乘电动车并表达引进意愿,这标志着中南合作进入了新能源阶段,比以往更注重可持续性,通过技术授权和联合生产,实现从进口到本土制造的升级。
拉马福萨个人经历也支撑了他的观点。他从工会领袖起步,参与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,后进入政坛,担任宪法大会主席,推动国家转型。这种背景让他深刻理解投资对社会稳定的作用。
中国在南非的投资项目,如港口扩建,不仅提升了吞吐能力,还连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。相比2018年论坛承诺的600亿美元,现在的资金更侧重数字化,例如支持非洲中小企业接入电商平台,贸易额从2024年的2956亿美元持续增长,到2025年前八个月已超过去年同期15%。
从全球格局看,拉马福萨的表态有助于非洲国家在多极世界中增强话语权。中国支持非洲加入G20等机制,推动联合发声,影响国际规则制定。南非作为桥梁,在2025年G20峰会筹备中,积极协调中非议题,包括能源转型和气候合作。
中南能源协议落地后,南非新建太阳能电站,覆盖率提升15%,这比以往火电项目更环保,减少碳排放显著。这样的进步源于中方经验分享,如分布式能源系统,帮助南非从能源进口依赖转向自给自足。
2024年9月9日,拉马福萨办公室发布消息,强化中南贸易投资,农产品出口中国市场份额增加。2025年2月,拉马福萨在议会国情咨文中回顾中南进展,强调能源合作缓解经济压力。
5月访美期间,他与特朗普讨论贸易,但优先巩固与中国的伙伴地位。6月中南关系升级为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,新增科技减贫项目,如引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,提高南非农业产量30%。7月,拉马福萨视频讲话重申安全措施,确保中企稳定运营。8月,他出席日本非洲发展会议,与日方谈绿色氨项目,这与中南合作互补,推动了南非的产业转型。
拉马福萨的言论还引发了国际媒体反思。一些分析指出,西方炒作债务问题旨在遏制中国影响力,但非洲国家基于自身利益选择伙伴。
中国在2025年继续豁免部分债务,并通过论坛机制扩大人文交流,如教育培训计划,每年派送非洲学生学习先进技能,与过去相比,增加了在线课程覆盖面。这种深化不仅提升互信,还带动非洲工业化进程,南非作为范例,出口多样化带动就业增长。
拉马福萨的表态标志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。从经济互补到战略协同,中间过程包括应对全球挑战的联合行动,如疫情期间疫苗供应。现在,合作更注重绿色发展,例如中方支持南非风电设备引进,与以往不同,强调环保标准和本地维护培训。
债务管理的现代化,通过监测机制,每半年评估风险,确保可持续性。这比之前更具前瞻性,帮助非洲国家避开外部干扰,专注内部发展。
未来,中非关系将继续深化。拉马福萨的表态激发更多非洲国家表达类似观点,推动论坛机制升级为更具包容性的平台。中国通过技术共享和投资,推动非洲从资源出口向制造业转型,实现经济独立。